伏羲是中华民族的“英雄祖先”——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尹全海

来源:周道客户端 时间:2023-08-16 18:35:19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俊豫

“据文献记载,伏羲号曰天皇、太皞(昊)帝、百王先三种神名,按照孔子的解释,‘功合神者称皇、德合天地者称帝、仁义合者称王’,以至尊定神名,寓意伏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祖先、文化英雄和创始英雄。”在淮阳举办的首届伏羲文化论坛上,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尹全海报告的研究成果,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。

尹全海说,伏羲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,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。有关伏羲事迹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周易·系辞下》“伏羲作八卦”一事。《管子》《庄子》《尸子》等先秦文献亦记有涉及伏羲的零星信息。成书于战国末期的《世本》记载“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”,“包牺氏作瑟作琴”等,更为后世文献广为引用。

伏羲女娲系中原神话传说人物。文献记载伏羲事迹所见地名,多在中原。如“燧人之世,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,华胥履之,生庖牺于成纪,蛇身人首,有圣德,都于陈”,“太昊帝庖牺氏,风姓也,蛇身人首,有圣德,都陈”(《尚书正义》),或“天皇伏羲都陈留”(《路史·后纪》)。雷泽,今河南范县;陈,今河南淮阳。尽管也有将雷泽注释为今山东菏泽甄城,将成纪注释为今甘肃天水者,但甘肃省天水市和河南省淮阳县“太昊伏羲祭典”,均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与此同时,中原大地上的伏羲、女娲遗存,如新密的伏羲山、女娲庙,淮阳、西华、项城、沈丘等地的伏羲女娲庙,南阳等地汉代画像石中的伏羲、女娲交尾画像等,不仅有迹可循,还有名有姓。女娲补天、抟土造人,洪水之后兄妹成婚等远古神话,流传于正阳是“胡玉人与胡玉姐”的故事,流传于淮阳则是人祖爷爷与人祖奶奶“捏土人”的故事,更似发生在隔壁邻村的往事,真实而亲切。商丘“两兄妹”中的“混天老祖”和“混地老祖”,就是《庄子》中的“倏与忽”、《淮南子》中的“阴阳二神”。如此千姿百态的中原符号、美丽动人的中原故事,共同表达的则是关乎人类起源的普遍性话题。

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“英雄祖先”。文献记载伏羲事迹所见神名,如:“太皞帝庖牺氏,风姓也,母曰华胥。燧人之世,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,华胥履之,生庖牺于成纪。蛇身人首,有圣德,为百王先。帝出于震,未有所因,故位在东,主春,象日之明,是以称太皞”;“太昊帝庖牺氏,风姓也,蛇身人首,有圣德,都于陈”,“包羲亦号天皇”(《路史·后纪》)。文献所记伏羲号曰天皇、太皞(昊)帝、百王先三种神名,按照孔子的解释,“功合神者称皇、德合天地者称帝、仁义合者称王”,以至尊定神名,寓意伏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祖先、文化英雄和创始英雄,关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。

另据文献记载,“华胥生男为伏羲,生女为女娲;伏羲鳞身,女娲蛇躯”,“女娲氏,亦风姓也,亦蛇身人首。其末诸侯有共工氏,任智刑以强,伯而不王,以水承木,非行次,故《易》不载。”按皇普谧的解释,女娲承庖牺制度,虽为皇而不自为一代,与伏羲合称羲皇。如今淮阳太昊伏羲陵称“羲皇故都”,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行的“羲皇故都朝祖会”,盖源于此。

伏羲女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“斯文鼻祖”。文献记载所见伏羲的文化创造,如“庖牺作八卦,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,黄帝、尧、舜引而申之,分为二易。至夏人因炎帝曰《连山》,殷人因黄帝曰《归藏》,文王广六十四卦,著九六之爻,谓之《周易》”;“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”(《周易正义》);“伏羲制以俪皮之礼”,“伏羲作琴”,“包牺氏作瑟”(《世本·作篇》)等。其中抟土造人,定姓氏,制嫁娶等,都是由伏羲女娲两人共同完成的。文献所记之伏羲、女娲创世尊神,民间神话中的两兄妹,主人公都是一对青年的血缘配偶,他们共同肩负的是“开辟创世”和“再造人类”之重任。

尹全海说,据上述文献可知,伏羲时代,应该是伏羲、女娲时代,伏羲女娲与神农、燧人合称“三皇”。对应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之裴李岗文化,距今9000—7000年;伏羲、女娲的文化创造活动,处于渔猎时代,早于炎黄农耕时代。伏羲文化,应该是伏羲、女娲文化,或羲皇文化,包括“开天辟地”“兄妹婚姻”或“抟土造人”神话,在中原地区表现为三种神话的相互融合,因此,伏羲、女娲是早于炎黄时代,并与炎黄二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斯文鼻祖。②16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京津冀经济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